jbo我們都知道,除了個體戶等微型企業外(核定征收),常規的企業自成立起就要建立賬簿,依據原始憑證、按照會計準則合規做賬,并履行納稅申報的義務。對于涉嫌偷逃稅款的行為,稅務機關有權稽查、處罰甚至追究刑事責任。這說明,企業做賬、報稅是一種法定要求,也是一種剛需。
由于中小微企業的規模所限,多數都聘請兼職會計做賬、報稅。當兼職會計手頭的客戶從一兩家,變成四五家、幾十家、上百家,在具備一定的規模后,代賬公司也就應運而生。應該說,這是社會化分工的一種表現,也是會計行業專業化的必然趨勢。它既降低了企業聘請會計的成本,也確保了會計工作的專業性,這是代賬公司的存在價值!
隨著代賬業務的開展,衍生業務也逐漸多了起來。營業執照、企業資質、代理注冊商標專利、制作企業網站等企業服務項目都成為代賬公司涉及的內容。部分公司還從“做賬”拓展到“查賬”,開設會計師事務所,開展稅務籌劃和咨詢等業務。
在天眼查上以“代理記賬”為關鍵詞搜索,得到的結果超過10W條,至于是十幾萬,還是二三十萬,大家可以想象這個規模。
要知道,從事代賬業務的企業,除了標名掛號的公司外,還有可能是知識產權代理機構、人力資源公司、會計師事務所、企業管理顧問公司、會計培訓學校,如果把這些企業也加進去,那么這個數字至少會翻一倍!當然,這還不算無法統計的個人代賬群體!
代賬公司的規模一般有20戶以內(個人代賬)、20-100戶(起步)、100-300戶(微型)、300-500戶(小型)、500-1000戶(標準)、1000-2000戶(中型)、2000-1W戶(大型)、1W戶以上(規模型)這幾個層次,其中絕大多數處于小微型檔次。
為什么代賬這個行業在企業服務領域里異軍突起?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企業加入代賬的賽道?難道真的有這么客戶可以被“收割”?這個行業的錢很好賺嗎?
事實上絕非如此!代賬也根本不是那么容易干的行業!只是諸多因素導致了這個行業的“繁榮”,但同時也讓代賬價格持續下滑,越來越不賺錢是個必然趨勢!
1、“輕資產、錢好賺”,吸引很多企業轉型做代賬。很多企業以前從事的實體經濟,在受到互聯網沖擊后生意銳減,再經歷三年大疫,業務急劇萎縮。一些老板考慮向低成本的業務轉型,而這個時候代賬就納入視野。這些老板以前也是代賬公司客戶,而現在覺得自己也可以搞一下,只要弄個不大的辦公室,再找個會計做賬,只要開發一定量的客戶,每月就有固定的收益,這不比之前租賃庫房、積壓庫存的生意模式輕松得多?于是,不管以前是做什么生意的,現在都涌入代賬行業去分一杯羹!
在天眼查上可以到看,很多公司之前的企業類型是“貿易公司”,而今也都轉型為“代理記賬公司”。而這些公司又引入了“電話銷售”等全新的拓客模式,讓早前成立的代賬公司猝不及防。要知道,代賬公司的老板多數是老會計出身,且多為女性,文職氣重一些。而新殺入代賬江湖的代賬老板未必多懂會計工作,但銷售確實非常有“狼性”,在這種背景下,“殺價”搶客成為攪動市場的一種有效手段,也導致了代賬費的持續下滑,代賬公司的管理成本和拓客成本相對上升。這個行業遠不是人們想象的“投入小、好賺錢”!
2、“會計轉型都轉到了代賬”。企業內部可以不記賬,但是稅必須得報,記賬報稅是剛需?;谶@個邏輯,中小微企業的老板往往不重視內部財務的管理,不聘請專職會計,但總要找個代賬會計報稅。而對會計人員來說,自己在企業內部的生存空間不大,機會不多,也自然會在特定的環境下轉型為代賬會計。哪些特定環境?比如職場危機,干會計到了35歲前后,在一個企業里升職加薪無望,或者企業變動、職場厭倦,都可能激發自己干代賬會計的想法。畢竟,脫離企業內部財務,自己的時間相對自由。每個月初收集,月中完成申報,也不用到企業中去上班。發揮自身技能去創業,也沒有太多成本,何樂而不為?
在這種情況下,整個會計群體呈現了向代賬轉型的趨勢,個人會計、創業公司、B端服務企業紛紛涌入到代賬領域,客觀上加劇了行業內部競爭,同時也降低了客戶對代賬公司的專業度認知,間接導致了代賬費持續下滑。為了拓展客戶,吸引眼球,“1元公司”、“99元代賬”屢見不鮮!寫字樓里幾乎每個樓層都有代賬公司,而審批大廳、稅局周邊更是被代賬公司所包圍!就連企查查、騰訊云這樣的平臺也都在開展代賬業務。
3、“金稅四期、數字化財稅”正在搶走代賬公司的飯碗。以前代賬會計總要跑審批大廳、稅局、社保中心、銀行柜臺,因為那個時候辦事繁瑣,不跑幾趟都辦不完。而今,辦理執照、醫保社保都在線上,審批大廳里而今冷冷清清。至于銀行柜臺,更是常年去不上幾趟。有了網銀等電子支付手段,支票、回單都越來越沒有市場。普及數電票后,紙質的領用和開具也成為歷史。那么,會計的事務性工作是不是越來越少呢?替客戶“跑事兒”的價值是不是基本就沒有了?客戶還會愿意按原來的標準支付代賬費?當然不會!
國家的稅務征收體制,依托于大數據、云計算的能力,不斷深化數字化、智能化,是必然的趨勢!通過打通流、資金流、業務流,jbo自動核算企業的應繳稅負、自動推送財務報表,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,那么代理記賬的市場空間是不是會被逐漸壓縮?而這與越來越龐大的代賬大軍形成鮮明對比,也是代賬公司越來越難賺錢的一個原因!
如果有的會計朋友認為這是“制造焦慮”,那么請了解下,在數電票普及后,航信、百旺的稅控軟件能收到“服務費”嗎?當年地稅并到國稅的時候,地稅軟件不也消失了?當微信、支付寶普及后,錢包的加工企業幾乎消失....可以說,每一次信息化的深入,都會帶來一些崗位的變化,這是很正常的事兒! 并不是稅局有意去“搶”代賬飯碗,而是在無意之間,改變了代賬會計的角色和職能!
4、“中小企業的轉型,讓代賬公司和代賬會計面臨新挑戰”。說白了,中小企業確實需要代賬會計,但不會愿意花那么多錢。一個是企業的經營效益不好,需要控制運營成本。一個是客戶群體就那么大,還有不斷有注銷的企業,“僧多粥少”,供過于求,這就客觀上導致了客戶量少的代賬公司難以為繼!處于勉強維持的小微型代賬公司比比皆是!
筆者認為,對于征稅這件事兒,國家已經明確了數字化的戰略,代賬工作被弱化是必然趨勢,不管是代賬公司還是會計群體,大可不必在“紅?!崩餂_浪,在“末路”上狂奔!
1、與時俱進,跟上國家稅務數字化、智能化的步伐。通過智能代賬系統來提高代賬效率、降低人工成本。比如金蝶賬無憂等軟件,打通了企業網銀(回單)、稅控系統()、電子稅局(一鍵申報)等,提高代賬工作的數字化、智能化水平。
2、代賬會計朋友應該順應國家對會計轉型方向的指引,回歸企業內部財務,從事業財融合的“管理會計”!就目前的市場環境看,已經沒有什么暴利的行業,企業老板必須關注自己的成本、利潤、庫存和回款,只有向管理要效益,才能健康持續發展。因此會計人員的價值也必定得到認可與體現!
3、代賬公司的業務也可以從“報稅”為中心,轉型為“業財稅”一體化服務,介入企業內部財務管理,把這個部分作為一項核心業務,幫助老板做好內外管控。從“代賬報稅”升格為“財務咨詢”,必定前景光明!